朱元璋放牛
小时候,我听外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:
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,很小就叫他爹给送到庙里当和尚,后来给地主放牛,经常挨饿。一天,夜不黑,因为肚子很饿,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偷偷地把一头牛杀掉,又从庄子里偷来锅具,烀的半生拉熟的吃光了。这时天已经放明,无法送回锅具,他祷告说“老天爷爷,临天明再黑一黑吧。” 果然,天马上就黑了下来,他们送回了锅具。为什么每天黎明之前会有一个短暂的黑暗,就是这样传下来的。
但是,群亮少了一头牛怎么向东家交代?他喝令一座小山裂开,把牛头插进小山的这一头的缝隙里,把牛尾插进小山的另一头的缝隙里。又祷告说:“如果有人拽牛尾巴就让牛头牤牤叫三声。”他样了样果不其然,牛头真的叫了三声。
东家来查看的时候,朱元璋说:牛拱进山里去出不来了。拽它的尾巴牠还叫哪。东家就拽牛尾巴,牛头叫了三声。东家也没辙,朱元璋就这样躲过了严厉的惩罚。
当然这只是个传说,因为朱元璋是天子,是皇帝,皇帝是说一不二的,可以呼风唤雨,心想事成。
聪明人的比赛
也是小时候,妈妈给我讲过一个很有趣的笑话,至今不能忘怀。
有这样三个人一起比试,一个是癞痢头,满头长满了秃疮;一个是哄弄鼻子,一天到晚鼻涕拉的多长;一个是烂眼子,两眼红肿,满眼庛目乎。他们规定:在一定时间内,第一个不准蒯头,第二个不准擦鼻子,第三个不准擦眼睛。哪一个坚持的时间长就是赢家。
撑了一段时间,瘌痢头痒痒的实在撑不住了,他生了一个点子:说有一个梅花鹿头上长了许多角,他在自己头上乱打,嘴里说着:“这里一个,这里一个……”他的头便不痒痒了。第二个的鼻涕已经淌进了嘴里,齁咸齁咸的,心想这家伙真精,他也生了个点子,说:“梅花鹿在哪里?我拉弓射箭”。做了一个射箭的架势,顺手把拉得很长的鼻涕擦干了。第三个的眼睛上趴满了苍蝇,痒得早已撑不住了,又不能用手赶,他想了想,在眼前连连摆着手,说:“恁说那话俺不信,俺不信……”便把苍蝇都赶跑了。
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比赛,说明三个人都很聪明。
聪明的短工
在徐州城南的一个村庄里,有一家过得比较富裕姓刘的农家,省吃俭用值了五六十亩地。土地不出租,也不顾大领,家务活主要靠小儿子的童养媳干,每年夏秋两个农忙季节就用几天短工。这一年秋天,高粱熟了,需要短工。一大早,老刘从村边官路上截住一个北方来打短工的壮汉,讲好价就带到家里。老刘说:“你吃过饭,到东湖砍高粱。”
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端上窝窝头、稀饭、咸菜,饿了两天壮汉一口气吃了五个窝窝头,喝了三碗稀饭。老刘看着倒吸了一口冷气,心里想:好家伙,这小子太能吃了,这要加上晌午饭、黑里饭那得吃多少。他灵机一动,说:“小子,高粱地远一点,你就连晌午饭一起吃了吧!省得你来回跑了耽误时间。”壮汉看老刘一眼没有说什么,又吃了三个窝头,喝了两碗稀饭。老刘在旁边看着他吃,心疼得要命,壮汉吃的那里是窝头?简直就是老刘的肉!他想是不是辞退不用,但又想那么多的饭不是白吃亏了吗?他又心生一计:“小子,我们这里晚上都不兴吃饭,你干重活又不能不吃,干脆你连晚饭也吃了吧。”壮汉一听急了,想发火,不干了。年年出来打短工还没有见过这么搜抠的家伙。又想自己家乡到了冬天也都是吃两顿饭,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。也可能他们都不兴吃晚饭。一咬牙又吃了一个窝窝头,喝了半碗饭,把他撑得实在难受。他心里想,不行,得玩玩这个老家伙。他掏出烟袋一个劲儿地抽烟,就是不提干活的事儿。老刘急得里里外外走来走去。实在忍不住了说:“兄弟,”他不再叫他小子改称“兄弟”了,“你饭吃饱了,烟也抽够了,该下湖砍高粱了吧。”壮汉抬头看了他一眼:“你们这里还兴夜里干活吗?那一家吃过晚饭晚还有下地干活的?我们那里吃过晚饭就该睡觉了。”老刘一听气不打一处来,“你——”转念一想也自觉理屈,忙改口说;“也是,也是,那就晌午还来吃饭吧。”心里想:再大的肚子你也吃不下去。
壮汉这才拿起镢头下湖去砍高粱。因为吃的太多他觉得很难受。到高粱地一看少说也有五亩多,估计要用三天时间,可是东家要他两天完成,“老家伙太厉害了,我要让他吃点教训。不然他还不知道马王爷到底几只眼,他会害别人。”壮汉把镢头嵌入一棵高粱就躺在地头睡大觉。
中午回到家东,老刘问他“砍了多少了?”他简单地回答:“一半。”老刘想:好家伙!这小子怪不得吃那么多,真能干。吃罢饭老刘跟短工一起到地里去看。不看不要紧,这一看他气炸了肚皮,自己的地里高粱一棵没有倒下。他问短工:你是不是把别人家的高粱砍了。壮汉一本正经地说:“没有啊!不就是这块地吗?你看,”他指着镢头嵌入的那棵高粱,“不就是说只砍了一半吗?”老刘扑通坐在地上颏跻个脸说“这是老天爷惩罚我才碰到你这样一个人。”壮汉拔出镢头,对东家说:“做人要讲德性。工钱老子不要了,这活你另请高名吧。”说完扬长而去。
据村里人说从此以后,那些地主、富农对穷苦劳动人民再耍花头的或多或少都有些收敛了。